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

用餐

上班前在公司附近吃的早餐是通貨膨脹的溫度計,餐廳物價成本上升,老闆就會老實不客氣的將升幅轉移給食客,在這情況下,食客要麼不吃,要麼就得向通脹及餐廳屈服。

幾年前我已經開始在外面吃早餐,那時候才不過港幣十來元,但現時卻需多付出接近50%才能有相同的享受,但要我在家用完早點才上班,那也很難做得到,我剛起床是沒胃口的,而且要我早上六點多七點便吃東西,那就要吃很多,否則可能挨不到午飯時間。

早上起床洗好澡刷過牙,便會喝下約300毫升的暖開水,讓睡了一整晚的器官滋潤一下,也可幫助腸管蠕動。這杯水既可滋潤,又可予我飽滿的感覺,到了中環找一家茶餐廳坐下,才正式開始吃早餐。

唸書的時候我很討厭喝咖啡,不喜歡它那股苦中帶澀的口感,可是上班後便開始每天一杯咖啡,牛奶我會要多一點,可是糖只會下一點點,不想攝取太多糖份,怕對身體不好,而且甜食會使人感到口渴,不喜歡這個感覺。

主食不論是米粉還是西式的,我都一定要吃雞蛋,可讓我補充蛋白質,但無可避免地會連蛋黃也吃下去。反正不是吃很多蛋,一天才吃一顆,一點點蛋黃不會要了我的命。除了雞蛋以外還有火腿片,如果有一點蔬菜就更好,可是這類廉價早餐很少會那麼理想,那惟有在午餐及晚餐吃得平衡一點好了。

今天中午和上司兩人與3位證券行職員午飯,除了一位是駐港工作的澳洲人外,另外兩位是從澳洲雪梨前來的分析師。我們選擇在公司附近的一家意大利餐廳會面,吃的是商務午餐,有頭盤、主菜和咖啡。

由於洋人普遍個子較高大,所以理論上也應具一定的食量,才能維持身體的熱量消耗。但是他們點的都是湯類、意大利麵條等,以便他們說話時方便一點。看見他們吃得不多,可是體型卻是很具份量,心忖不到下午四點他們已經會肚子餓。

我不大喜歡犧牲午飯時間去會客,我寧可在辦公時間或是下班後喝酒或晚飯。吃商務午餐要吃得很斯文,有時候要停下聽人家講話,有時候也要發問幾句應酬人家,吃得不夠舒服。晚餐則不一樣,感覺上沒有午餐般時間緊迫,飯後也不用回去辦公室工作,沒有那種仍在上班的感覺,而且有時候晚餐都會喝上一點點酒,大家的情緒也會放鬆一點。

晚上約了舊同事一起去尖沙嘴吃火鍋,可是我只拼命吃青菜、豆腐和菌類,肉類卻吃得不多,反正早上和中午已吃夠了肉,那晚上就吃多點蔬菜去平衡,而且睡前不想吃很多難以消化的東西。這次啤酒也喝得很克制,不想喝得太兇。

回家時也故意早一個車站下車,好讓我走多10分鐘去幫助消化。

我越來越像老人了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this is not like an old man
this means you are steping more towards a balance healthy lifestyle... it's good for you =)
you will be thankful for this decision you have had made when you are in your 40's =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