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3月22日星期六

澳洲之旅 - 體驗寄宿生活

在學校認識了幾位會說廣東話的學生,他們比我們這批早抵澳洲幾年,英語底子較好,在校內已有一定人脈網絡,所以那時放學後大家都會聚在一後。由於當時是住在寄宿學校,有很多嚴格的規例需要去遵守,其中一項天條就是「未經宿舍及監護人批准,寄宿生絕不可擅自離開校園!」。我們的學校雖幅員廣大,除有幾幢校舍及幾幢宿舍外,還有幾個欖球場、泳池及幾個綜合運動場、高爾夫球場、實彈射擊場、葡萄園及一個森林…說實的,這種面積比很多大學還要大。
除非閣下是泰山,否則很難會令一個城市人長期留在「校園」範圍內活動,即使是土生土長的鄉下澳洲學生,他們也不會長時間呆在學校。

這種「設施」在我們這些港人眼中完全不吸引(Blog主按:現在卻很嚮往哩~~~),反而外面的世界卻很吸引,那管是一個地區性的購物中心,抑或是學校對面的小食店、餐館,我們心裡都有一種像是要逃獄的慾望,跑出去獃上一時三刻也好。
我們那時除了循正常途徑申請出外,就沒有別的法子可以離校。申請外出既要驚動各自的監護人,又要受到名額所限,所以絕不是一個方便的辦法。偷走卻不一樣,可省回quota外更為我們帶來刺激感,就算是被校園護衛抓到,只消搖個長途電話回香港老家尋求「政治交涉」,事件通常會從輕發落。

那時我們一群初到貴境的香港人跟台灣學生不是很要好,主要是香港學生的國語不靈光,加上文化上的差異,香港學生跟台灣學生除上課外,下課是很少來往的。因我在香港有上普通話課,而且在那像極了集中營的宿舍有幾位台灣人,所以當時我跟他們還有點來往,相反跟其他幾位同修英文班的港人關係則較疏離,原因他們是住進四人一房的宿舍,與我們那種宿舍相距一段路程,而他們亦自覺比我們優越。

10年級及以下的宿舍是一大群人共住的,沒有明顯間隔,床架是有上下兩層的,每人有自己的衣櫃,但私隠度很低。11年級的是四人一房,房雖沒門但有簾,除有衣櫃外每人更有自己的書桌及椅子,有書桌燈也有電源插座。12年級是一人一房,基本上是11年級宿舍的單人房版本,再加一個洗臉盆連水龍頭及一面鏡子。

由於那幾位香港學生有特殊安排,能入住較好的宿舍,所以引起其他寄宿生的不滿,加上他們沒有混入台灣人圈子裡,也因而引起相當多的誤會。我看中國人就是喜歡攪小圈子、不夠團結,至於港人就更覺得自己是華人中優越的一群,亦不善於與操國語/普通話的人交往。

當時其中有一位香港Day-boy(非寄宿生),和我們很要好,因他體格健碩為人豪邁,所以我們後來戲稱他為「熊人」。他住在學校附近,常跟我們這群香港人來往,我們也樂得有一支「盲公竹」作嚮導。另外又有一對ABC兄弟,自小已在澳洲生活,會廣東話但不喜歡講。後來我們這群香港新生跟那批舊港生開始來往,大家互相影響,各自變質。

To be continued…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