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古時也稱幽州、燕京、大都、薊城。
正式以北京為國都的,是金國,當時稱為燕京。
正當遼國與北宋磨拳擦掌之時,金國黃雀在後滅了遼國,設都於遼國的南京道,即現在的北京。
那時燕京位處兩國邊境,遼金置都於此有利政治及軍事部署,利於南侵。
當金國尚未一統大業時,蒙古國滅了金國並順便吞了南宋,檢了個現成便宜,設國都於燕京,後改稱為大都。因為蒙古人為北方民族,而且對南人、漢人多少存有懼意介心,故也選都於北方。
後來朱元璋成功起兵驅逐韃子,根據地由應天府(現南京)遷至開封府,當時的開封府也就成為京師,當時也叫開封府為北京。至永樂年間,因種種原因,再遷都至北平府,亦即元大都、現在的北京。
北京話開始正式成為官話,亦即現在的普通話及台灣國語之雛型。
清兵入關吞滅明朝,也置都於北京。當時北京已作了幾百年京師,算是相當完善的了,滿州人也不在乎再檢多次現成便宜,而且設都於北方,有利抗衡北方外族的侵略。
因為滿州話及蒙古語多嘰哩咕嚕、刺呼拉兒等口音,北京話便摻進了很多這些外來音,就這樣,變化了的捲舌北京話因具有官話的身份,在我國發揚光大起來。
同是北京話,為什麼普通話遠比台灣國語多「兒」作尾音?為什麼講普通話時嘴唇張合幅度不大,聽上去像含了泡水?現在都能解釋得到。
而並未受小數民族影響的明朝北京話,則保留了較純正的血統,在台灣落地生根了。
後來的國民政府在打敗北洋軍伐一統中華後,遷都回南京,北京再改稱為北平。
蔣介石遷都的理由很簡單:
一)當年北京已經歷了多次學運及戰火的蹂躪,頹垣敗瓦處處,加上之前的國民政府經營不善,北京已威信盡失;
二)蔣將軍及其黃埔軍校子弟來自江南,且華南地區革命精神根基扎實,是以退回南京作往後的部署。
也因後來發生的國民黨敗走台灣,將江南口音的北京話帶去福爾摩沙,配合當地原有的明室遺民,携手將純度較高的北京官話傳揚開去。
1 則留言:
i see .. very interesting.. how did u know all that?.. sounds complicated though AW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