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2年,我特意從布理斯班遷往雪梨,為的就是要去唸碩士,但不是布市沒有好學校,只是貪雪梨那所大學在華人社會中的名氣比較響亮,學校的國際觀也較強。當時的想法是,未來若要往外國升學又或回港就業,拿一個名氣比較大的學歷,可能會方便一點。
2003年拿了碩士學位從澳洲回港,想要在這塊土地上一展所長,誰知當年不景的經濟遇上非典型肺炎,這百年難得一遇的情況剛好給我碰上。
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香港的投資銀行工作,以見習生的身份參與股票上市安排,由於經濟環境不理想,很多客戶都是小型企業,集資金額只是以數千萬港元,而上市的板塊也不是主板,所處理的都是小型且成功率低的項目。
有一次,一位曾在國際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工作過的傢伙不懷好意的問我:「你們的客戶上市通常需要集資多少?」
「4、5千萬元。」
「什麼?那麼小的項目也會做?」「你工作的那家真的是小公司﹗」然後是一陣冷笑,再搖搖頭。
我跟他是在一個偶然的場合遇到的,不是朋友,之前也不是認識的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這幾年間,我在金融業裡換過幾份工作,大部份也是跟投行業務有關的,但全都是香港證券公司,沒一家是國際性投資銀行。參與過的項目有很多家,但只有一半是上市成功的,而當中只有一半是現在仍是上市公司,沒有賣盤或清盤。
在港資證券公司工作是一樁很矛盾的事,好的方面是終可從事與金融有關的工作,而投資銀行更是業界中的專業範疇,無論接觸的人和事都比較廣泛,年終花紅及薪水也較高。但與國際性公司比較卻是差天共地,人家的企業客戶集資額是上百億元,所收取的顧問費用沒有數億元也有數千萬元,花紅獎金是以年計,到外國開會是乘搭商務艙甚至私人客機。
除卻薪酬福利好外,能進入國際性投行的人也是菁英。可能是名校畢業生、可能是挾著優異成績畢業、也可能是仗著家庭背景、也可能是聰明、表現大方的人。在他們眼中,我們不算是同行,因為接觸的人和事有很大的距離。
兜兜轉轉換了好幾份工作,不計CFA,金融學位也取下了兩個,但也是不得其門而入,好像只能在港資企業裡工作。國際性投行見你都是在小公司裡工作,更不會考慮聘請,這不是資歷長便能進大公司的行業。
回港又碰上經濟不景氣,正值大型投資銀行也要裁員的時期,想要進入更是難上加難。
有在大型投資銀行工作的朋友早前曾跟我說:「你是欠了點運氣而已。」
心頭一澟...
「我欠運氣嗎?我是走運才對﹗(講了一句廣東話:行運行到落腳趾尾) 我從小到大都是非常幸運。」這就是我的回應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1994年,父親決定將讀書成績差勁的我送去澳洲留學,希望我在當地的教育制度下有機會上大學。在香港,我如能完成會考已是奇蹟。各人,包括我的祖母及姑姑,都標籤了我不是讀書的材料。那一年,在上飛機前的幾日,我已將一共14套的金庸武俠小說看完了;《三國演義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聊齋誌異》也是一早看過了;衛斯理及赤川次郎的小說也看了大半...這些事他們至今也不知,只是認定我沒出息。
抵澳後我也沒下苦功唸書,終日想著要出去跟朋友玩樂,就是不要上課、穿校服、守規矩,想往外闖,不要被人綑著。胡里胡塗的過了兩年,在神推鬼擁下,我終於下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。
(待續)
2 則留言:
大家都有叛逆期過~ it's a good way to find yourself sometimes... hee..
yes.. you are always a lucky person !!
「你是欠了點運氣而已。」
我不喜歡這一句話。
很行。
我覺得努力過就已很好,光是靠運氣讓我覺得自己更沒用。
我寧可是努力過,失敗過也總比一輩子光舊運氣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