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

1907年‧紐約‧銀行大恐慌

向前看(forward looking),是財務學其中一項最重要的精髓。我們作的所有投資都是根據未來回報而決定的,不管是收取股息抑或將股票賣掉套現,公司的未來才能決定今天的股價,再去衡量現價是否合理,這就是所有「價值模型」的基本概念。
小弟由於自小沉迷歷史,反而凡事愛向後看。向後看在財務學不是不好,但過去的數據及股價表現對未來未必有啟示作用,這是財務學裡的ABC。
不過就美國次按越演越烈而引發的一連串環球股災,就引起了我向後看的念頭,總算沒埋沒自己的天賦,真的花了好些時間才找到這副題材。
說起股災,大部份人都只想起1929年及1987年的大型股災,人所共知前者由美國經濟大蕭條引起,後者卻因電腦程式盤發生失誤致使問題擴大。但在整整一百年前有一場因過度信貸而引發的一場危機,後來雖未招致大禍,但也教許多人捏一把汗。

1906年的美國股票市場牛氣沖天,商品價格也跟著暴漲,投機家Heinze在買賣銅礦上發了一筆財,繼而用這筆錢在紐約成立了一家信託公司 – Knickerbocker Trust (“KT”),帶動了信託行業的發展。隨著當時股市興旺,借貸投機之風很盛,信用抵押的額度也越來越大,風險逐漸增加。Heinze遂利用他在United Copper (“UC”) 擔任總裁的身份,及他擁有的KT大量舉債去投機UC的股票。
1907年3月,股票市場由於資金枯竭,UC股價出現了恐慌性拋售,但過不了一會,股價又因投機者爭相買進而回復穩定,可惜實情是資金緊拙的局面其實並沒有緩解。
1907年的10月,市場因為顧慮到資金情況再次惡化,UC股價又開始下跌,並引起了大規模拋售!UC股價大瀉致使 Heinze出現了巨額虧損,其償債能力開始令人懷疑。

市場擔心Heinze的投資失利會導致KT呆壞帳上升,在10 月21日,KT的抵押支票和商業票據首次遭到銀行拒絕。消息一出,KT門外立即出現擠提,令該公司面臨重大經營困境。恐懼開始彌漫,紐約甚至全國各地的信託公司都開始發生擠提,事件更進一步漫延至銀行,引發了大規模的流動性危機。

當時身為美國銀行家的代表人物JP Morgan為制止風暴演變成金融危機*,便立刻聯同各方財閥(包括石油巨擘Rockefeller)及聯邦財政部,向市場投入了3500萬美元的現金,暫時化解了一場潛在的股災。另一方面,JP Morgan要求所有主要財團一致出手,再投入了數千萬美元進去信託公司及銀行,增加銀根供應市場,不致令銀行體系現金短缺而帶來衝擊。

Blog主按:當時孖展利率("Call Money")頃刻間由6%暴升至100%,反映當時市場已沒有貸方,為投資氣氛澆了一盤冷水,股市危在旦夕。

經過一輪搶救後,事件終於得到解決,亦引起有關當局的注意,研究設立中央銀行(即聯邦儲備局)的需要。
小弟認為這一樁歷史事件與現在的次按風暴有幾點是很相似的,只是由UC股票換成美國房地產,Heinze自然是一眾借次級揭的仁兄仁姐們,至於KT則是Countrywide Financial了。
那麼讓誰來飾演JP Morgan、Rockefeller...??

純粹歷史故事一則…

2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這幾天正重讀 『股票作手回憶錄』....
1907年,『傑西』沽空市場,獲得了“熊殺手”的美譽並做了一天的皇帝...就連強大的J.P.摩根也不得不派中間人請求『傑西』手下留情。 今天的『傑西』不知道是誰呢?

蕃茄葉 說...

To閒人,

今天的事要明天才知道

Fra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