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28日星期一

代溝

我那一代雖未至於是聽「四大天王」長大的,但也陪伴我渡過了初中,亦即是開始反叛的年紀,也是女學生放學去報紙攤買Yes!雜誌及偶像閃卡,男學生去信和中心找宮澤理惠、徐若瑄及舒淇寫真集的那幾年。

至目前為止,我仍認為那些年頭可算是樂壇最百花齊放的年代了。
當時除了四大天王及王菲外,其他歌手如李克勤、許志安、蘇永康、鄭伊健、葉倩文、林憶蓮、陳慧嫻、黎瑞恩、周慧敏、鄭秀文等等都是叫好又叫座,再加上譚詠麟、張國榮、林子祥、呂方及梅艷芳等再前半至一代的歌手會偶爾唱幾首新歌,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樂壇真的熱鬧得很。不要忘記還有周華健及邰正宵兩位回流的歌手,以及一眾搶攻香港市場的台、星馬歌星如張信哲、張宇、蘇慧倫、許美靜、巫啟賢、陳淑儀等人,那時的樂壇無論粵語或是國語歌曲都很受市民歡迎,幾乎每位歌星都有膾炙人口的代表作。

不知是否年紀已然步入立身之年,口味經已與時代脫節,除了那幾位於千禧年左右出道的女歌手外,區區對現時活躍於樂壇的那群年青歌手都不大認識,對他們的歌曲更是不甚了了,無論歌手或是歌曲都叫不出名字來。不過在日常生活中,但見街上學生們都瑯瑯上口,電話鈴聲盡是不知名的韻律,慚愧得很,證明其實是我孤陋寡聞而已。

星期日獨個兒去看電影,因為弄錯放映時間,抵達戲院門口時電影已近放映,由於我還未買票,所以排隊時不住頓足懊悔為何不用網上訂票。快到我時,在售票處剛好有兩位少女不住在討論,焦急的我奇怪她們在磨蹭些什麼,探頭一看原來她們正在挑選座位入場看《愛鬥大》。
這套電影我除了知道其中一名女主角叫作江若琳外,其他的一概不認識。
導演的名字更離奇,叫「七條」。
當時心想這應該不是真名吧!哪有人的名字會改成這個樣子?不過即使是化名也真是耐人尋味,活像日本人的姓氏叫什麼北條似的。
那到底有什麼七條了?或者是七條什麼呢?七條不七條跟導演有何關係呢?
戲名也是的,又愛什麼鬥什麼大什麼了?
這些電影比十多年前周星馳的更無厘頭十倍,光是看電影海報已教我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更不消說進場去看了。
我當時只有暗自嘀咕,怪自己沒有好好與時並進,幸好自己不是當中學教師,否則我應是那些被學生取笑的古板教書先生,攪不好還可能會被頑皮學生作弄。
看來我跟現今的少年應存在著數代的鴻溝。

待少女走後,我才施施然走向售票處買我的戲票。我看的戲易懂得很 – 《傳奇女王伊利沙伯:黃金盛世》。

5 則留言:

匿名 說...

舒淇...哈哈哈...看不到你那年...

那年,我也會買明星相片,現在家裡還有數百張相片.

看過伊莎第一集嗎? 呵...改天我也想看第二集呢,除了是追看,還是有點集體回憶的味道.

快十年了,原來.

蕃茄葉 說...

數年前看過第一集
那時是講登基前在朝野中的政治角力、爾虞我詐
第二集是講述天主教徒與新教徒的鬥爭,而引發出的西班牙與英格蘭的海戰
看看當時稱霸七海的無敵艦隊如何被擊敗

集體回憶

匿名 說...

那我也要去看到!!
我也是
歲月不留人
新一代台灣歌手 我也都不清楚囉
不過台灣近來很流行星光幫
像american idols一樣 是打敗幾千人
脫潁而出 所以唱功實力強
他們的歌倒是很好聽 可以推薦

新一代都比周星馳無釐頭
看小朋友就知道啦
最紅的現在是 "海綿寶寶"
如果香港也有 你就知道有多無釐頭了~呵呵

匿名 說...

七條 - 真是7個人合成,由彭順帶領加6個學生導演而命名。

不用擔心,劇中除了江若琳和小肥比較廣為人知以外,其他都是新人,不只你不認識,很多人也不知他們是誰。

其實潮代的更替,本身是件平凡事;假如你是選擇要跟貼潮流,我相信你一定可以;但是如果自己根本就對這些事情無甚興趣,你就提不起勁去追逐這些潮流。

我覺得,任由世界怎變,最緊要還是你能自得其樂。

蕃茄葉 說...

To Alice:

你說的那個節目,我在Youtube上有看過片段,他們非常有實力,唱得很好、很投入。

To Veron,

原來係指七條友...咁《鐵三角》導演可以叫三條...
我真係跟唔上潮流
思想好守舊
但你又講得啱,我真係自得其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