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12日星期六

談興趣 - 閱讀 (一)

在香港唸中文中學時受同學影響,開始接觸衛斯理、金庸武俠小說及歷史小說,在當時流行台灣電腦遊戲的風氣下,對這類小說的熱潮起了相輔相成的作用。記得那時候最愛晚上睡前看衛斯理,一本書可以在兩、三天內看畢,不愧有流行小說中的方便麵之美譽 (在下認為是美譽 - 方便麵雖簡單,能即煮即食,且普及程度卻無遠弗屆。)

衛斯理小說以獨立單元形式出版,每個故事內容雖然未必有連貫性,人物卻在每個故事裡穿插,令忠實讀者有看連續劇的感覺。但即使是中途加入的新讀者,也不用刻意追回之前的故事去了解來龍去脈,仍可繼續享受食散餐的樂趣。

金庸的武俠小說則有歷史事件、人物作骨幹,正史為主野史為輔。人物則多為虛構,但一些佔戲重的角色仍以真實人物擔任,例子有玄燁、弘曆、張三豐、大理段氏皇朝等。雖則大部份金庸小說是長篇類,但故事大部份是沒有連貫 (除三部曲外),不過亦因為有歷史背景,所以從宏觀的角度去看,故事之間是有先後次序的。

在下是先衛斯理後金庸的。看衛斯理小說比較輕鬆,由於是短篇小說的關係,作者很快就能帶領讀者進入故事的高潮。而且衛斯理的故事是科幻類別的,很多天馬行空的情景出現,讀者即使不相信亦要妥協,只想快點看到故事的結局。
然而金庸小說則不一樣,因應小說的形式,作者在故事的前段有頗多空間去為中後段作鋪排。一來是歷史人物及背景關係,總不成在未有向讀者清楚交代前就趕快下筆,始終歷史是有根有據、不能胡來的,稍有差池便會遭到各方人士的評頭論足,之後的故事就更沒有說服力。而我相信這亦奠定了查老先生在現代文壇的地位。
我與很多金庸小說迷一樣,因他的書而開始產生對中國歷史的興趣。最大的好處是加強了投入程度,而我當時亦想了解為何古時中國會發生那麼多的歷史大事。

提高了自己的閱讀風氣後,便開始接觸其他作家的小說,其中一位為日本的赤川次郎先生。他筆下的偵探小說 (經繙譯)在初中時已看了很多,有華麗偵探團的、有三姊妹偵探團的、也有三色貓的。赤川先生的文筆很風趣幽默,看的時候很過癮。不過我對中文小說的興趣已不復當年,近十年已鮮有買新的小說來看,但金庸武俠則是唯一可令我一看再看的書。

在世上比我更認識上述三位作家的人多如恆河沙數,更聞說已有內地及外國大學列金庸現象為學科,泛稱「金學」,區區現在只是借自己的博客稍抒己見而已,明天再繼續。

1 則留言:

Cafe' Monster 說...

我猜, 你也該會看田中芳樹與古龍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