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由湯漢斯主演的這套電影的確令一眾讀者失望,這已是不爭的事實。原著小說佈局充滿懸疑性,男女主角冒險旅程中充斥了各項解謎,小說又取景於羅浮宮及多個英、法名勝,令到讀者很容易被情節牽著走,陪主角一起去解謎、去揭開達芬奇(及其名畫)留下/隱藏著的線索。
值得一讚的是作者博學多材,除對基督教歷史有很深的認識外,對達芬奇的為人及作品都有一定的研究,況且解謎也是Dan Brown本人的嗜好,所以整個故事的說服力非常高。作為讀者只是想在小說裡尋求樂趣,學習絕非首要目的,對於有團體及組織評擊書中對基督教的描述,區區就沒有資格亦沒有好氣去跟進。
此外,小說的節奏很明快,除了有一段講解「黃金定律」的情節較長外,文戲雖多但大多點到即止。電影因有時限制肘,所以整個故事的節奏都特別快,太快了,容不得觀眾去思考,難以投入角色所面對的困難。
我雖愛看書,但教科書以外的英文書還是較少碰的。看過的英文小說數來大概也不超過20本吧,並不沉迷,相信是跟文化背景及以中文作母語有關。但在彼邦別的娛樂實在少得可憐,喜愛閒時逛商場的我有幾次在書店內掙扎,倒底要不要花錢買英文小說呢?後果可能和捐款給書商沒差別~~~
我開始時是從電影小說(movie tie-in)入手的,大多數電影藍本都有明快的劇情,拖泥帶水的情節不多,而且用字較不艱深,對底子一般的我有很大的吸引力,容易看光一本「電影」。當開始習慣看英文小說後,我便開始嫌棄這類movie tie-in的書了,因多數作者寫作的功力跟一些暢銷作者差很遠,能欣賞的地方不多,這也可歸咎於他們需要緊隨電影劇本吧。
後來為增加投入感,我便儘選一些自己有興趣的科目來看,如軍事、歷史等題材。當中以軍事類的看得最多,有名的作者有Tom Clancy及Vince Flynn等人,他們下至軍事裝備上至情報機構的運作都講得很清楚。同樣,看這類經過嚴謹資料搜集的小說是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同。華人中雖有金庸、二月河及高陽,但一去到軍事題材,就非美國人莫屬。
對於中譯本的英文小說我是不大感興趣的。第一,有時台譯或大陸譯的人名、動作描述都使我看得點莫名其妙;第二,有時譯者若不能譯意,那麼更令人看得一頭霧水,減低了可讀性;第三,除非是一些史詩式巨著,否則慢慢看終歸也看得完;最後是在澳洲任何英文小說都可隨手拈來,反而中文書則難求,而且會更貴,價錢可能是英文paperback的兩倍,有違經濟原則。
以在下非常有限看過的英文小說中,首推還是The Da Vinci Code,它令我重拾「廢寢忘餐」這感覺,它亦是我最快看完的英文書。實在值得向大家推薦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