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月13日星期日

談興趣 - 閱讀 (二)

去旺角的商場逛,幾乎成了中學下課後的指定活動。人數不需太多,最少二人已能成行,大家目的都是一樣,「抄碟」、買Game Manual、或買模型及漫畫等。
受到當時大熱的《三國志》/《三國演義》電玩影響,那時正沉迷中文小說的我便有意向歷史小說下手。動機和看衛斯理與金庸不一樣,只因遊戲有太多人物及情節,有要清楚了解箇中關係的需要,便買了一套三國演義連環圖來看。
是的,我一開始是看白話文加連環畫的,並不是直接看原裝文言文版的。要知道我在香港所受的雖是中文教育,但所用的是五四運動所倡的白話文,對一個一般程度的學生來講,看以文言文寫作的文章是頗困難的。
當時同樣迷上三國故事的同學卻是看原裝文言文版的 (明朝羅貫中著),亦因如此他的中文基礎也打得比一般學生好。後來自己立下決心,買了一部三國演義來看,可能已對故事有認識,故看起來不覺有什麼難度。
三國熱潮並不僅在學校裡傳播,其實在成年人的社會已有相當大的研究風氣,無論在文學界、歷史學界抑或商界俱受重視,後來再得知原來該書已被多位領導人奉為聖典 (近代有毛澤東,遠的則有努爾哈赤),為社會帶來深遠的影響。

順理成章,那時大部份同學都是喜蜀惡魏。大家都認為曹操是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大白臉,曹營各將是奸險陰詐的小人;劉備是漢室宗親,旨在興復劉姓漢室。誰知道在成年人的世界裡,曹孟德才是學習對象、政商界的典範。相對而言,蜀陣中僅以孔明較有曝光率,但與孟德之影響仍相去甚遠。至於吳國則備受忽視,在下估計可能是與吳國欠缺性格鮮明的人物有關,最有代表性的已是周瑜。惜周郎早死,而且心胸狹窄,多次加害孔明不果反自害,是位不太有觀眾緣的智將。

在三國鼎立時期裡,在下最欣賞的是曹操及孫權。其實嚴格來說,真正白手興家的是劉備及曹操,仲謀是繼承父兄的江山而已。不過若非劉氏在動盪時期打著皇叔的旗號,要趕走曹氏恢復劉姓政權,相信不會有那麼多人心歸附,助劉去曹。多位蜀將寧死不降,是因他們以輔助漢室為榮,不屑與魏/吳為伍,情況與後期「反清復明」很相似。

相反孟德及仲謀則利用自身的魅力去吸納人才。你道玄德三顧草蘆邀孔明出山,難道沒顯出誠意嗎?
那麼曹操為收服雲長為己用時,也處處忍讓,即使發生了過五關斬六將事件也不在乎,這就是曹操的誠意,要做大事就要不拘小節。孫權雖有父兄為他打穩根基,但江東能人異士如天上繁星,在小說中出過場的人物眾多,看黃蓋、周瑜、闞澤及鳳雛等人合力上演一套苦肉計去賺曹操,已知吳國上下一心為孫家出力,足以證明孫仲謀有自己一套的管理人心的法子。謀士裡需缺乏了像諸葛亮、司馬懿、郭嘉及賈詡等能助主子穩奪政權、破敵於彈指間的神算,武將中又沒有如五虎將、夏侯惇及張郃等家傳戶曉、驍勇善戰的悍將。但吳國文武官在整部小說中都是百花齊放,沒有出現如蜀國要孔明及五虎將要獨挑大旗的樣子,發生了青黃不接的情況。在吳陣中有多位有才之士輔助吳王,獨當一面的謀士智將交替出現,且位位俱是鞠躬盡瘁、死而後已的,並非孔明專有。

澤曰:「昔日東吳大事,全任周郎;後魯子敬(肅)代之;子敬亡後,決於呂子明(蒙);今子明雖喪,見有陸伯言(遜)在荊州…主上若能用之,破蜀必矣…」

陸遜就是與呂蒙用計擒關公、燒營七百里破劉備的書生。若非陸氏早歿,相信可令孔明吃盡苦頭,為周郎報仇。

由此可見,孔明雖料事如神,有著出色的軍事、外交及政治才能,但國家大事總不能獨攬上身,縱是神人亦會累死。君不見吳國人才輩出,各人清楚自己的崗位以分工合作,達到臂指圓融的效果嗎?

沒有留言: